乌拉特刺绣集手工、绘画、刺染等工艺为一体,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刺绣过程中,绣娘们需要使用纯手工捻制的绣线,遵循“梳针方法”进行绣制,这使得绣出的花纹立体感十足,肌理层级分明,生动鲜活。乌拉特刺绣的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大自然的花鸟鱼兽,也有反映草原生活的场景和图案,这些图案寓意着吉祥如意,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加强,乌拉特刺绣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许多像娜仁高娃这样的传承人致力于乌拉特刺绣的传承与推广工作。
他们通过创办合作社、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乌拉特刺绣的传承中来。同时,他们还积极创新,将传统刺绣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及市场需求的作品。
作为北疆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乌拉特刺绣不仅承载着蒙古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传承和弘扬乌拉特刺绣技艺,可以促进中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娜仁高娃作为该技艺的传承人在图案设计上更是别具匠心,以夸张而高度概括的表现方式,展示了自然界花草等元素的神韵,将匠艺与匠心交相辉映,把传承与创新融会贯通,她创作的多幅作品在瑞典、巴西、美国、德国、瑞士、莫斯科和白俄罗斯等国展示,并作为外交商务伴手礼受到了国际友人的欣赏和赞叹,也把乌拉特刺绣非遗文化带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
娜仁高娃的作品制作工艺精湛且独特,融合了多种民族传统刺绣技法。在绣制双石榴果时,运用了乌拉特刺绣的梳子绣和套针绣等传统绣法,使石榴果的形态栩栩如生,线条流畅自然,展现出独特的纹理和质感。花芯部分采用苗绣轴绣,针法细腻,让花芯呈现出精美繁复的效果,凸显出花朵的生机与灵动。尤为精妙的是,使用打籽绣绣制56个籽,寓意着五十六个民族紧密相连,如同石榴籽一般团结。同时,将精美的刺绣与黄铜复古镜很好的结合,整体工艺既体现了各民族传统手工艺的高超技艺,又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彰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魅力。
乌拉特妇女服装配饰——刺绣胸针饰品精妙地融合了在乌拉特草原上生长的蒙古扁桃(巴达玛花)与出现在秦汉时期的琵琶为创作元素,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如果说蒙古扁桃在严苛环境中傲然挺立、绚丽盛开,诠释了坚韧不屈的蒙古马精神,深刻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以此为核心精心雕琢,绽放别样艺术风华,那么王昭君怀抱琵琶与民族团结的融合之美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涵盖了历史背景、文化象征、音乐艺术、民族团结以及现代意义等多个方面。这一主题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启示。
乌拉特刺绣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在此碰撞,细腻针脚勾勒出蒙古扁桃的灵动姿态。它既承载着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散发着时尚雅致的气息,是对传统的尊崇与创新演绎,成为文化传承与个性表达的精美配饰之选。
乌拉特刺绣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传承意义而备受瞩目。2023年,娜仁高娃创作的《盛之韵》刺绣作品参加“民族杯”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年鉴)大赛,荣获银奖。2024年,乌拉特刺绣亮相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引起了来自“一带一路”国家参展商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