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电话

400-8766-189

当中国人走进博物馆会发生什么?

来源:www.hxlxsy.com  |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0日
博物馆是舶来品。应当说,中国的精英层对博物馆的理解一开始就很先进。1918年2月,《东方杂志》第15卷第2号刊发《博物馆之历史》一文,不但系统介绍了世界范围内博物馆产生演进历程,还重点指出1870年代博物馆的转型:旧式博物馆是 “收藏陈列珍奇”,而新式博物馆则以“一般人民之教育娱乐为主眼”。文章后引用了1889年美国博物馆学者古德的名言“博物馆者,非古董品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种场”。这正符合现代博物馆的经典定义: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

不过,20世纪的长期实践中,中国社会对博物馆的普遍认知还是“收藏陈列珍奇”。陈平原《大英博物馆日记》一书中提到,许多旅英的中国人看到大英博物馆展出1985年从中国收购的冥钞,纷纷发出讥笑声,认为如此不值钱的东西怎能登大雅之堂——这实际上是走进了博物馆认知的误区。加上国内博物馆长期“藏重于展”,似乎没点级别或钞票,都不配看那些奇珍异宝,这种认知伴随《鉴宝》之类节目的走红,可以说带歪了好几代人对博物馆的想象。


博物馆展览展示

故宫展出的《千里江山图》局部

这也就不难理解公众提到博物馆必称故宫或国博,一听说《清明上河图》或《千里江山图》就趋之如鹜。《千里江山图》近来一次展出,我去了,太多人宁愿排三小时队去看一眼这幅“国宝”,也不肯惠顾近在咫尺的赵孟頫书画展。每每五一或十一假日,经过天安门广场,看见安检排队一直到东单,总忍不住想:他们这么辛苦,能看到什么呢?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依照“活思想之育种场”的指导思想,博物馆应当是“内嵌于日常生活”的,它不能是一生只有数次的享受,而是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甜点咖啡。你光看一次《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有什么用呢?没有中国美术史和文物史的背景认知,没有世界艺术史的资源辅助,顶多也就是打了一次卡,多了几句谈资。

当然,让博物馆内嵌于日常生活,不是理想可以解决的。你想想1928年王国维大师赴颐和园昆明湖自沉,还要向同事借门票钱,就可以想见一般人是多么难去亲近古物了!


博物馆展览展示


好在,自从2008年《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下发,中国完成了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很大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十年之后,“去博物馆”已经成为了一件寻常事。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到4873家,其中免费开放的共4246家,87.1%的中国博物馆是免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