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电话

400-8766-189

展如其名 ——博物馆展览标题风格和策展思路

来源:www.hxlxsy.com  |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3日

展览有标题,犹如人有姓名。好的展览标题让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兴味盎然,有所思量。平庸的标题往往埋没住展览本身特点和个性,有些标题则走向另一端,夸大主题或者过分修饰,亦无法使观众准确捕捉展览主题,并激发适度的参观意愿。由此可见,展览标题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策展的思路和水平。当然,“名不副实”展览并不少见,但总体而言,标题和策展的渊源,可以视为表里相联的有机关系。对展览标题的关注和分析,为审视、衡量展览策划及发展趋势,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展览标题诞生与时代印记

展览从何时开始有标题?似乎是一个略显无聊和可笑的问题。回顾博物馆发展历程,展览标题的确不是博物馆与生俱来的标配。从西方博物馆诞生,到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博物馆展示一般称为“陈列”,即博物馆下设多个陈列馆,按照展品分类为陈列馆定名。1905年开办的南通博物苑,建有南馆和中馆,南馆陈列按藏品分为天产、历史、美术、教育四部。民国初年北京政府筹备的历史博物馆,及1925年创立故宫博物院也都以“古物”类型组成陈列馆并定名。在当时,“馆名”即是“展名”,更准确地讲,时人心中博物馆,等同于陈列馆,还没有出现今天常用的“展览”概念。
展览之名是由另一项舶来品——展览会借鉴而来。民国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为开启民智,自强经济,效仿西方国家举办过名目繁多的展览会(或称博览会)。如国货展览会、实业观摩会、博物展览会,文物陈列在其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1929年轰动全国的“西湖博览会”,设有8馆2所3个特别陈列处:革命纪念馆、博物馆、艺术馆、农业馆、教育馆、卫生馆、丝绸馆、工业馆、特种陈列所、参考陈列所、铁路陈列处、交通部电信所陈列处、航空陈列处。

博物馆展览展示西湖博览会工业馆旧址

此后陈列和展览之名渐趋结合,尤其在抗战时期,常设陈列馆沦陷后,举办临时展览成为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工作,与美术、图书、自然、科学等主题展览一道,构成颇为可观的抗战后方展览景观。例如故宫博物院南迁后举办的“书画展览会”,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李庄举办的“史前石器展览”、“周代铜器展览”。
新中国成立后博物馆事业长足发展,“陈列”逐渐成为常设展览的定名,“展览”一般指临时展览,这种约定俗成的思维至今仍有影响。新社会赋予展览更多政治思想和宣传意义,从技术层面上讲,展览标题的“主题性”从此真正树立起来。1949年9月,开国大典还在筹备,故宫博物院即举办“皇帝与农民生活对比展览”(类似还有如河南省博物馆举办“河南农民今昔生活对比展”),器物不再按类别简单地摆放,展品透露的“中心思想”旗帜鲜明,直指人心。故宫基本陈列后来定名为“历代艺术馆”,但唯物主义、阶级革命、社会改造的理论在博物馆展览实践的大幕已然拉开。例如首都博物馆在筹备时期举办的“十三陵水库展览”、“文字改革展览”、“跃进中的北京工人”等展览。

博物馆展览展示
“收租院”展览宣传册

改革开放以后,博物馆展览从政治、革命教育主题,走向历史文化、经典艺术、社会生活领域。如1979年故宫博物院举办“清代帝后生活文物展览”,解读倾向客观的立场。此后十余年,“清代帝后生活景观展览”、“慈禧生活展”、“中国名宝展”、“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紫禁城政务及生活展”、“清帝与欧洲文化展”、“清宫中西文化交流展”、“千里马展”(与爱马仕合作)相继问世。其中很多在境外展出,并获得良好反响。出境展览的策划和标题往往比境内展览更加生动有趣,可以说是境外合作加速了展览的变革。首都博物馆终于在1981年建成开放,常设展览为“北京简史陈列”,1983年举办“北京春节民俗展”,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突破性的尝试,90年代后推出更为多样的展览,如“北京市市情展”、“北京城垣史展”、“乾隆、刘墉、和珅文物展”、“马可·波罗展”(与瑞士信贷银行合作)等。
 20世纪90年代,博物馆展览标题基本完成“现代化”,虽然文字风格上仍显得保守有余,个性不足,但从立意和形式方面而论,与今天常见的标题已经相差不远了。
 
二、当代展览标题的风格现象
21世纪博物馆策展从商业、传媒领域广泛吸取经验,标题风格多样发展,并形成一些稳定类型。随着展览总量的逐年激增,标题模式化的弊端也凸显出来。2016年《中国文物报》发表一篇名为《如何为展览取一个好名字》的文章,提出“好的展览标题应具有的特征是:点题、易识、易懂、上口、有趣、真诚。”“当前国内博物馆展览标题拟定中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命题模式僵化,约64%的展览标题形式为主副标题联合,……且60%为四字成语。”虽然不清楚上述统计的数据基础,但对于标题现象的分析大略不差。
不妨总结一下常见的展览标题样式,有助于解读策划者的思路。
宏大型标题,常用中国、中华、世界、天下等视角宽阔、气势恢弘的词汇。朝代名称加“大”字以壮声威,如“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大辽契丹展”、“大元三都”、“走进养心殿——大清的家国天下”、“帝国盛世——沙俄与大清的黄金时代”。不过有时“帽子”太大,对“干货”不足的展览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随着观众品味的提升,宏大标题的吸引力下降在情理之中。

博物馆展览展示
“凤舞九天”展厅

文雅型标题,或吟风弄月,或引经据典,尤以四字成语、典故居多。其中不乏诸如“凤舞九天——楚文化特展”这样文实相符,雅俗共赏的标题。但相习成风难免千篇一律,也常见为求标题形式匀称,韵律协调而牺牲内容。更有大量穷究故纸,寻章摘句,晦涩艰深的标题,如果说“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里的霸国”立意尚好,只是让观众费解的话,“周原膴膴——宝鸡地区出土西周青铜器展”、“酌彼金罍——皿方罍与湖南出土青铜器精粹展”则多半要让观众目瞪口呆,自叹学浅了。
极简型标题,一般在四字以内,力求高度概括,简洁有力。例如,“问海——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问鼎——楚式青铜器特展”。很多标题选择汉语并不常用的分隔号,使字义分别表达,又关联呼应,希望达到 1+1>2 的效果。如“和·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之道”、“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博·戏——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蘇·宫——故宫博物院藏明清苏作文物展”、“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极简型(主)标题要求诠释更为清晰的副标题,否则观众无法解读,就使得副标题变得更长,从总体上看并未简化。而类似“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的标题,几近“唐·吉诃德·德·拉曼恰”的节奏,完全割裂了汉语的美好语感。

博物馆展览展示
“纪念金中都建都860周年特展”海报

潮流型标题,追随时事热词和文化潮流,近年常见词汇如珍宝、大师、美丽、美好、多彩、和谐、乡土、家园、家国、梦想、丝路、明珠、工匠、营造、记忆、见证、传承、走进、旅程、探秘、对话、故事、传奇等。此类标题初见有创新的感觉,普遍使用后容易雷同,如同刀工美人的虚伪流俗。
创意型标题,在内容、词汇、形式上尝试创新,藉此突出展览主题的某种特色。所谓“不破不立”,而立就有所破,创新的副作用通常也很显著。如“那山、那水、那人——广西壮族历史文化展”、“BEIXNUENGX(贝侬)——壮族文化展”,使用状语“那”(意为水稻)和“贝侬”(意为兄弟姐妹),提升展览的文化特色和民族认同感。但壮侗语族以外的人群则很难方便理解其中深意。“2100年前中国贵妇的一天——马王堆汉墓文物精品展”,显然受到国外展览标题的影响,缺乏中国语感和文化亲和。“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的女性视角为许多人所乐道,但突出女性身份的“特殊性”,仍带有男权视角的嫌疑,也招致了一些女权主义者的质疑和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