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早在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就掌握了蜡制人像技术。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曾请人为他做过人物蜡像。古埃及在殡葬仪式中曾把蜡制神像安放在墓穴里。古希腊在宗教礼仪上常有蜡制神像陈列其中。古罗马面膜节,贵 族家庭还将蜡制成的祖先面膜陈列出来或参加出殡。到了中世纪,欧洲曾将人物蜡像用于巫术,教堂里也已经有了为教徒们制作的还愿人物蜡像,并用蜡制面膜来纪念帝王和伟人,如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阿努佳斯达教会内的圣像,成为已故帝王和伟人的化身。文艺复兴时期,有用失蜡法制成的青铜徽章像,安东尼奥·阿邦迪奥是当时享有盛誉的人物蜡像艺人。

1802年,玛丽·格劳舒尔茨(即杜莎夫人婚前名)利用年轻时与制作医学解剖人物蜡像的专家库尔提乌斯学艺的基础条件,收集和雕塑了当时人物的头像,特别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她甚至收集了断头台下带血的人头塑成像,从法国移居到英国,在英伦三岛巡回展出,漂泊近33年,终定居英国伦敦。1835年,杜莎夫人将这门艺术从法国传入英国,建立起“杜莎夫人人物蜡像馆”。1880年,法国记者阿瑟梅耶,与画家、雕塑家阿尔佛莱德·格雷万一起,在法国巴黎创办了“格雷万博物馆人物蜡像馆”。以后的百余年中,又出现了加拿大的维多利亚人物蜡像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兰开斯特人物蜡像馆等等。人物蜡像艺术馆的建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欣赏人物蜡像,感悟历史、珍视现实,与自己崇尚的人物“近距离”接触。这使人物蜡像这门艺术趋于大众化、仿真化